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木嵌技艺:传统工艺 坚守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历史的一种记录,也代表着一些行业的顶尖水准。在初夏时节,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探访了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木嵌技艺。据记载,民间木嵌技艺源于清代宫廷万字桌,是利用碎木料嵌在家具上的一种独特工艺,至今已有290多年的历史。在呼市生活的孟凡中、孟祥杰父子俩就是这项技艺的传承人,他们用祖辈传下来的手艺,精益求精,让木嵌技艺发扬光大。
黄柿子养生火锅吃出内蒙古味道
先寡口品上一碗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的黄柿子原浆熬制的锅底汤,清甜微酸,有小时候沙瓤番茄的味道,再涮食正宗的内蒙古鲜羊肉、新鲜的有机蔬菜,风味独特、鲜香满足。凭借着“美味”“养生”两大关键词,近两年,起步于塞外青城的“黄柿子养生火锅”火出了圈,再度刷新了“吃货们”对内蒙古火锅的认知。本期“寻味青城”栏目带你走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新晋网红火锅店——秘制黄柿子养生火锅,一起品尝地道的内蒙古味道。
羊毛毡烫画:毛毡为底 烙铁做笔
塞上老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手工匠人云集,其中不乏行业翘楚。走一圈下来,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制品让人挪不开眼睛,羊毛毡烫画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普通人听到高温就会退避三舍,高温和羊毛毡子碰撞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在能工巧匠的手里,二者结合会成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制品,更是颇具本土特色的伴手礼,让你把来自内蒙古的问候带回家。
夏日喜登场 小满亦圆满
“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正如诗中所写的那样,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可不像文字里写的那样“小”,反而是张扬的、肆意的。不管是升高的气温,还是蓬勃生长的植物,都在大声宣告着小满的到来,也在凸显着夏日热烈的氛围。这样也好,不妨在小满的炙热中,让我们道一声“夏日,你好!”
七旬老人笔耕不辍 用文字回味青城故事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的过去值得我们去探寻、回忆。当时光回溯百年,过往的青城记忆仿佛不再清晰,唯有文字和影像资料方能重现青城记忆。曹建成就是一位来自民间的记录者,作为土生土长的呼市人,他热爱这片土地,用心用情收集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并将它们用文字来呈现。
一碗羊杂碎 最市井的青城味道
“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正如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唱的那样,内蒙古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地域辽阔,牛羊成群。除了动人的美景外,因鲜美的牛羊肉也衍生出了很多代表性美食,单拿羊肉来说,就有手把肉、涮羊肉、冰煮羊等吃法,大口吃肉的烹饪方法的确非常过瘾。
文旅融合 让长城文化资源“活”起来
你知道吗?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清水河县老牛湾景区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打卡地之一。在社交平台上,网友纷纷晒出欣赏黄河、长城美景的照片,沉醉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更多的在感悟长城的文化与精神,让出游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随着天气的好转,文旅活动的增多,让呼和浩特的长城资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我们的节日】春去夏来 美景更盛
很多人会发现,“五一”小长假归来时,能明显感觉到道路两旁的风景有所不同,树叶更绿了,花也开得更大了。确实,在5月6日立夏节气到来之时,能够感到春天馈赠的好风景达到了极致,接下来的美好将会是夏天的闪亮登场。
“我和我的幸福城市” 市民手机摄影作品展(六)
以市民的视角记录呼和浩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繁荣,展现市民的美好生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金银器錾刻技艺 坚守匠心“錾”金银
现在十分流行一个词,叫“工匠精神”。那“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呢?唯有走近工匠,才能感悟其精神。春日的一个上午,呼和浩特晚报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工艺美术大师周君的蒙錾工作室。37年来,他守在小小的工作台旁,用几十把尺寸不同的錾子,把金银錾出各种形状,其精美绝伦让人赞叹,也收获了自治区级、市级的各种荣誉。也许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对制作工艺的精益求精,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工匠精神”吧。
念念千层 “榴莲”忘返
提起甜品店、烘焙店,想到里面售卖的面包、饼干、奶油蛋糕,香甜的气息似乎就已经飘到身边。不过,首府的这家“世成蛋糕”,却因为一款散发着臭味的甜品成为了炙手可热的网红店铺
处处都是心头好 “我和我的幸福城市”市民手机摄影作品展
以市民的视角记录呼和浩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繁荣,展现市民的美好生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城崔铁炉打铁技艺 200年老字号的匠心坚守
在呼和浩特,有一家老字号铁匠作坊——“崔铁炉”,已传承200余年。在一声声有力的捶打声中,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采访了传承人崔锐和崔燕春。
最热烈的春 最喜人的雨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4月20日,谷雨节气如约而至,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热烈的春在此时绽放,微风细雨好不惬意。在呼和浩特,正是桃花杏花满树开、燕子低语、候鸟归家的时候,青城满目皆春色。谷雨节气不仅有热烈的春,还有喜人的雨,在春雨的滋润下,万物生长,一切都更具期待……
处处都是心头好 “我和我的幸福城市” 市民手机摄影作品展
以市民的视角记录呼和浩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繁荣,展现市民的美好生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新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孙氏盘扣技艺 盘出花样 扣住年华
盘扣因其手工盘制而得名,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演变后,在清朝初期开始真正成型。传统的旗袍、马褂上,盘扣被用来做固定衣襟之用,也是服装上的点睛之笔。2021年,孙氏盘扣技艺成为新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采访了代表性传承人孙亚杰,在她的指尖,一根布条也有万种柔情……
游长城 学历史 踏青沿着长城走
循着长城的遗迹,我们既能欣赏自然风光,又能感悟历史的厚重。在“五一”小长假来临之前,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向市民推荐行走长城8条路线,一日或两日的行程便可领略长城的迷人风光,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处处都是心头好 “我和我的幸福城市”市民手机摄影作品展
以市民的视角记录呼和浩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繁荣,展现市民的美好生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春和景明 缅怀先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这首诗就不由得浮现在脑海里。4月5日是清明节气的开始,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我们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祀先祖、英烈,也会播种、春耕、踏青,所以,这是一个不忘来路,也不停止奋斗的时节。
马家“精点心”,难忘的儿时味道
走进马家“精点心”的门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色的点心,新鲜出炉的点心香味扑鼻,让人垂涎欲滴。马家“精点心”俨然一座小型食品博物馆,每一块糕点、每一个老物件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
处处都是心头好 “我和我的幸福城市”市民手机摄影作品展(二)
以市民的视角记录呼和浩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繁荣,展现市民的美好生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走近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胡笳制作技艺 执着传承 古乐新声
在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乐器制作技艺是专业性较强的一类,对传承人的音乐才能和制作技艺是双重考验。在2022年公布的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以徐德景、徐茂国父子俩为传承人的胡笳制作技艺也赫然在列,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百吃不腻,一碗面
呼和浩特的早餐江湖中吸收了多地的精华,有油条、煎饼、肉夹馍、烧卖、羊杂碎、面条……每一种都让人垂涎。但在这些美食中,似乎什么也比不上一碗面条带来的热乎和得劲儿。
处处都是心头好 “我和我的幸福城市”市民手机摄影作品展
以市民的视角记录呼和浩特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繁荣,展现市民的美好生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走访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默特木雕 天然去雕饰 古木迎新生
走进土默特木雕非遗传习所,木雕和根雕作品以一种原生态、粗犷豪放之姿呈现在我们眼前,在艺术家的精雕细琢下,不添加任何多余的装饰,古木变换了形态,迎来了新生。这就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默特木雕的神奇所在,来,听听传承人梁树荣讲讲他和木雕、根雕的故事吧。
昼夜等长春意浓 春耕备耕正当时
3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这一天昼夜等长,平分春色。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分时节,随着气温的回暖,呼和浩特的春天似乎才真的开始。“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此时也正是当地农民春耕备耕的时候,他们计划着、准备着这一年的耕种,新一年的忙碌也将拉开帷幕。
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风筝制作技艺 风生“筝”起冲云霄
春风起,放纸鸢。呼和浩特的春天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有别于我们在公园、广场见到的风筝,传统风筝图案精美,纹样设计有不同的寓意,更具艺术性。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风筝制作技艺这一项目吸引了呼和浩特晚报记者的目光。让我们一起走进代表性传承人刘轶的工作室,感受这项技艺的精妙。
助力全社会共同保护长城 长城主题活动火热进行中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在内蒙古境内的长城全长约7570公里,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1/3,它们前后跨越2000多年,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记忆。在呼和浩特境内,也分布着不少长城遗址,历经岁月洗礼,它们屹立在茫茫大地上,铭记着那段过往。3月伊始,长城工作者举办主题讲座,解读《呼和浩特市长城保护条例》,助力全社会共同保护长城。
走近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赛罕窗花: 民间艺人妙笔绘制窗棂上的“画册”
以前,家家的窗户上安装的并不是玻璃,而是用麻纸糊的。人们为了美观,会在白色的麻纸窗户上贴一些色泽鲜亮、图案精美的窗花来做装饰,尤其每到新春都会换新的窗花,这也成为了和春节相关的一项民俗。赛罕窗花作为呼和浩特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坚持用原汁原味民间艺人的绘制手法细细描绘,将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跃然于纸上的同时,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慢慢呈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的节日】 天暖鸟回春已归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古时,人们就将惊蛰节气的特点一语道破。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到来。一声惊雷,一簇绿草,还有急着奔走的虫蛇,春天的生机盎然就此徐徐展开,真正的春暖花开也在路上……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拉弦乐器制作工艺: 家族传承制作工艺 草原之声奏响世界
都知道内蒙古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人们载歌载舞的时候,民间艺人、国际大师演奏着传统的拉弦乐器,如马头琴、四胡、伊克力等伴奏,这些乐器发出的悠扬乐声,伴着歌舞飘进人们的心房。2022年,拉弦乐器制作工艺入选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我们自己制作的拉弦乐器也渐渐走向国际市场,被更多人了解……
【青城故事】本地鱼唇齿留香 家乡味悠远绵长
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呼和浩特,我们的餐桌上除了远近闻名的牛羊肉和奶制品,还有择水而居的水产品。黄河鱼和哈素海鱼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当它们被端上餐桌时,本地鱼的鲜味、野味自是让人唇齿留香,从心底蔓延开来的家乡味更值得回味……
跟着课本去旅行 呼和浩特境内长城、黄河值得你去探寻
长城的巍峨雄壮世人皆知,在和平年代,长城的存在似乎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坚韧不拔、团结一心的长城精神,因此每年有很多学生的研学之旅会把长城作为重要的一站。在我市,就有几处距离市区不远且非常有特色的长城很适合作为研学的目的地。趁着春暖花开,让我们一起在亲近自然中感受长城的独特魅力。
霸王鞭响春风起 ——走近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霸王鞭舞
流行在赛罕区金河镇茂盛营村的霸王鞭舞,在2022年成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早春时节,记者探访了非遗传承人,听他们讲讲关于霸王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