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篇:彩云之南描绘新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指引云南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牢记总书记嘱托,云南各族儿女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奋力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十分关心。
贵州篇:开创多彩贵州的美好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贵州考察调研,指引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贵州人民昂首阔步新征程,守护绿水青山,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不断开创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的美好未来。
走进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村民王治强的农家乐小院,一眼就能看见门口的笑脸墙,上面贴满村民露出笑脸的照片。
四川篇: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到四川考察,为四川发展把脉定向。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四川以“绣花”功夫决胜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今年6月1日,四川雅安芦山发生6.1级地震。习近平总书记当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抢险救灾。6月在四川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灾区人民生产生活,详细了解抗震救灾进展情况,并叮嘱“要做好恢复重建规划,抓紧实施,帮助受灾群众尽早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重庆篇:巴山渝水奏响奋进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重庆考察,对重庆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在总书记指引下,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以崭新风貌昂扬奋进现代化新征程。
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山高沟深、土地贫瘠,曾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海南篇:琼州潮涌展宏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海南考察,指引海南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牢记总书记嘱托,琼州儿女真抓实干,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
巨轮靠泊,岸桥伸缩,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考察。在这个码头,了解港口建设发展情况后,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港口发展同洋浦经济开发区、自由贸易港建设相得益彰、互促共进”。
广西篇:八桂大地唱响奋进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广西考察,多次就广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指明方向。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广西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八桂大地唱响新时代激越奋进之歌。
波斯陶壶、罗马玻璃碗……北海市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内,一件件文物述说着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的历史;40多公里外,铁山港码头,橘黄色门机高耸,一派繁忙景象。
广东篇: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深圳莲花山,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亲手种下的高山榕树,根深叶茂,枝繁如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广东考察,指引广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牢记总书记嘱托,广东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勇立潮头、开拓进取,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地方,也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湖南篇:百舸争流竞湖湘
湖南这片英雄辈出的红色热土,一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到湖南考察调研,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高度对湖南发展锚定新坐标、明确新定位、赋予新使命。
百舸争流竞湖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的火热场景,在三湘四水跃动,新业绩在不断创造、新局面在不断打开。
湖北篇:极目楚天千帆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湖北考察,对湖北各项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湖北改革发展指明方向。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湖北向着经济更好、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后劲更足、实力更强稳健前行,荆山楚水充盈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河南篇:中原奋进正扬帆
芒种忙,麦上场。6月里,中原大地遍野金黄,处处洋溢着麦收的喜悦。一株株饱满的麦穗,一张张粮农的笑脸,昭示今年河南夏粮丰收在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河南考察调研,就粮食生产、黄河治理、中部崛起、干部作风等提出要求,为河南发展指明方向。牢记总书记嘱托,河南埋头苦干、闯关探路,努力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大地更加绚丽的篇章。
山东篇:齐鲁大地万象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山东考察调研,对山东寄予殷切期望,“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以昂扬的姿态努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作为经济大省,山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山东面临产业结构总体偏重、新兴产业总量偏小等突出问题。
江西篇:红土地上的新崛起
红色,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就的江西革命老区底色。这片红色的土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江西考察,把脉定向,指引江西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
山路蜿蜒,峰峦连绵。
井冈山茅坪镇神山村昔日贫困户彭夏英家,日子早已焕然一新:家里办起农家乐,新房子改成民宿,家庭年纯收入达10多万元。
福建篇:在山海间奏起壮丽新交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福建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落实总书记擘画的发展蓝图,福建人民接续奋斗,在山海之间奏起壮丽新交响。
走进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村中千年古樟树下,新鲜出炉的烙粑散发着艾草的香气;小吃街里,遍布着美味可口的扁肉、拌面、蒸饺、炖汤……
安徽篇:潮涌江淮风帆劲
巍巍大别山,红色精神传承不息;滔滔江淮水,激荡强劲发展脉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安徽考察,强调新发展理念,擘画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重大战略,江淮大地留下了他跋山涉水访贫问苦、谋“国之大者”的足迹。安徽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浙江篇:
钱江潮涌逐浪高
钱江潮涌,奔腾入海;之江大地,欣欣向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来到浙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浙江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大动力。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浙江奋力拼搏,闯关探路、勇往直前。
江苏篇:
奋楫争先开新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江苏考察,擘画“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宏伟蓝图,赋予“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重大使命。
江苏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以创新举措贯彻新发展理念,争做经济“压舱石”、改革“探路者”、开放“新窗口”、发展“新标杆”,砥砺初心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黑龙江篇:
奋力书写黑土地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这里有中国粮仓,这里有大国重器,这里有莽莽林海……这里是中国“北大门”黑龙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深入龙江大地考察调研,为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擘画蓝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黑龙江奋力奔跑,攻坚克难,抓机遇、迎挑战,塑造龙江新优势、展现龙江新形象。
吉林篇:
白山松水启新程
巍巍长白山,浩浩松江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吉林考察,就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制造业发展等作出重要指示,为这片黑土地发展把脉定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吉林在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新路上,奋力实现新突破。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清楚记得,那天太阳很烈,玉米地里闷热。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玉米地深处,近距离察看黑土保护情况,问得十分细致。
辽宁篇:
谱写全面振兴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辽宁考察、两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为辽宁振兴发展把脉定向,擘画未来。
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辽宁滚石上山、爬坡过坎,谱写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篇章。
2017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国有企业作为辽宁振兴的“龙头”。
内蒙古篇: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内蒙古自治区最东端的大兴安岭,最西端的额济纳胡杨林还在沉睡。边境线绵延4200多公里的内蒙古自治区,守望着祖国北疆,犹如昂首奔腾的骏马。
对于这片美丽辽阔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两次深入内蒙古考察调研,连续五年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为内蒙古的发展擘画蓝图、明确路径。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落实总书记嘱托,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山西篇:
风暖三晋处处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山西考察调研,对山西发展作出战略擘画,对山西转型升级寄予殷切期望,引领山西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山西就有两个:吕梁山区、燕山—太行山区。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考察,深入吕梁山区,看望特困户,详细了解扶贫措施落实成效,希望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随后,总书记在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
河北篇:
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9次赴河北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河北打赢脱贫攻坚战,接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河北以“赶考”姿态,推进“老区”焕新颜、“新区”显雏形,奋力书写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新答卷。
天津篇:
渤海湾畔新潮涌
5月,在津沽大地的记忆中总是最温暖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考察天津就是在这个生机勃发的时节。
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来津,擘画国家战略,指导改革发展,赋予这片热土无限的力量。
践行“八八战略” 打造“重要窗口”——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浙江篇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吉林篇 加快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辽宁篇 奋力开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内蒙古篇 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山西篇 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丨河北:奋力书写“赶考”路上新答卷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 三角山哨所:把忠诚刻在边防线上
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书写优异答卷(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河北篇)
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充分迸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天津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天津篇)
《足迹》第9集:县城里的“冠军摇篮”
乒乓球是我们国家的“国球”
邓亚萍、刘国梁、张怡宁……
这些乒乓球“国手”的名字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
而他们的登顶夺冠之路
都与一个地方密切相关——
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
这里跟习近平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足迹》第8集:“半城郊型”经济怎么搞
1984年6月17日
《人民日报》在第二版位置
刊发了一则新华社长篇通讯
《正定翻身记》
文章肯定正定所做的尝试
赞扬了正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一时间
正定轰动全国
与正定一起“走红”的
还有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
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
《足迹》第7集:扯开嗓子在喊谁
1982年3月
习近平来到河北省正定县
担任正定县委副书记
尽快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是习近平到任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足迹》第6集:一件“尴尬”的事儿
1982年,28岁的习近平来到河北正定县任职
1983年,担任正定县委书记
履新不久,他遇到了一件“尴尬”的事儿
这是一件什么事儿?
今天为大家讲述
《足迹》第5集:上山下乡的最深刻体会
苦,是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鲜明特征
在梁家河
他与乡亲们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
他与乡亲们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
拦河、打坝
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
村里人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
《足迹》第4集:沼气过秦岭
现在即使在农村
很多人也都不熟悉沼气了
但在历史上
沼气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发挥过很大作用
在四十多年前
搞沼气还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今天同大家分享一个
习近平带领乡亲们挖沼气池的故事
《足迹》第3集:十份入党申请书
1969年1月
习近平来到梁家河
在黄土高原的艰苦磨砺中
青年习近平郑重提出了入党申请
习近平申请入党经历了怎样的曲折?
10份入党申请书是怎么回事?
今天带大家一探究竟
《足迹》第2集:三顿炒鸡蛋为了啥
由轰轰隆隆的火车
换到晃晃荡荡的卡车
山道弯弯,尘土飞扬
习近平跟随着知青队伍
几经周折
终于踏上了陕北的黄土地
住进了窑洞
开始了他在梁家河生产队的“土人”生活
《足迹》第1集:过“五关”有多难
1969年
15岁的习近平下乡来到梁家河
成为一名知青
在这片黄土地上
习近平度过了7年的青春岁月
在梁家河
习近平经历艰难生活的磨炼
闯过了“五关”
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还有思想关
牢记嘱托 奋力书写“赶考”路上新答卷 ——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热议央媒“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内蒙古篇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伊利:嘱托在心 砥砺奋进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伊利:视品质如生命 质量管控贯穿全球产业链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在感恩中奋进 在珍爱中成长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党旗红”引领“生态绿” 初心如磐照亮前路
石榴花开沁书香 桃李相依满庭芳
“我们都是追梦人,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伴随着张舒然同学一首激情歌曲,牧西叶乐同学翩然起舞……
这是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举办的“安纳尔·安达”青年成长沙龙活动中的一幕,表演者正是一组结对子的“好安达”。
2022全国两会特稿 | 总书记的浓浓牵挂:人民至上 温暖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内蒙古高度重视、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考察内蒙古、连续5年参加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就内蒙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引和推动自治区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祖国北疆的这片土地一直是他的牵挂。
沿着总书记的脚步看内蒙古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内蒙古,是祖国北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14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内蒙古考察,他指出,保护好内蒙古大草原的生态环境,是各族干部群众的重大责任。要积极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建设美丽草原、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
深情牵挂暖北疆——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的这五年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5日下午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他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内蒙古的今天是各族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内蒙古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群众团结奋斗。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 345万青城儿女铆足干劲砥砺前行
向阳而生,方可川流不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五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针对内蒙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自觉把首府各项事业摆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谋划推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定位要求,从政治高度抓落实,从全局高度排兵布阵,切实担负起新征程上首府的新使命,带领345万青城各族人民铆足干劲、脚踏实地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干到底。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 | 咱们民族奶业 真牛!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蒙牛乳业研发创新部党支部书记、研发高级经理史玉东表示,让老百姓喝上放心的奶、安心的奶是民族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书记,福利院的孩子们挺好的!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
当晚,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的职工们在《新闻联播》上看到这一新闻时,心潮澎湃、备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将他们的思绪拉回到8年多前。
伊利:一句嘱托在心 8年砥砺奋进
内蒙古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的问题。他强调,要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步伐,探索一些好办法,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
守护好灿烂的文化遗产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博物馆,了解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发掘保护情况和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等历史沿革。在博物馆二层,总书记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并同《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习近平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