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飘逸,田野遍地金黄,乡村美景如画,城镇干净整洁……
金秋时节,美丽青城城乡大地,水清岸绿,移步换景,处处公园。
“海一般的蓝、玉一样的绿”成为呼和浩特最美的“原色”与“底色”。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成为市民的切身感受。
固绿水青山之本,筑绿色发展之基。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扛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立足职责、接续奋斗,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底色和高质量发展成色持续提升。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护碧水蓝天、增进民生福祉。呼和浩特交出一份亮眼答卷。
守望蓝天白云 惬意舒适生态美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天朗气清,抬头远望是醉人的‘青城蓝’。碧水泛波,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生态绿’。你说美不美?”日前,家住东河附近的市民王彤把拍到的风景照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引来不少朋友点赞。在她看来,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随时随地都能拍“大片”,“最大感受就是蓝天越来越多了,特别是近年来,感受最为明显。”
诚如王彤所言,登高望远,环城水系绕城而过;极目远眺,远山如黛碧空如洗。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就是首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绿色,已成为呼和浩特最亮丽的底色”成为呼市人的骄傲。
秋日的新城区水磨村,民居、田园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一栋栋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依次排开,一条条乡村小道蜿蜒盘旋,不时看见各种鸟类翩跹,此起彼伏的啼鸣声不绝于耳,它们如今成为这里的“常客”。
在首府城区,亭、台、洞、水相映成趣,点缀在成吉思汗公园,沿着公园内的步道,文化气息、生态气息扑面而来。
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2021年,全市优良天数合计318天,达标率87.1%,全市建成口袋公园和社区游园186处、城市绿道220公里,在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中绿化清秀指数排名第2位……如今的首府,荒山变公园绿地,滩涂变湿地碧湾;如今的首府,山水相融、景城相融。这是首府坚定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保护优先的生动体现。
守护绿水青山 以绿为底景色美
微风吹过,大黑河的水面上泛起涟漪,野鸭浮游在宽阔清净的水面上,一会儿水中冲浪,一会儿掠过水面迁飞游弋。
“越来越多的野鸭在这里栖息,说明这里水质及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附近的居民张建军说,“每到春秋,众多野鸭、水鸟在这里嬉戏。它们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引吭高歌,在向人们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这样的景象在我市并不鲜见,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河湖治理,全市河湖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湿地公园增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面比比皆是。从河道狭窄、杂草丛生、违建紧邻,到现在一年四季,季季不同,季季都美;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这座城市与鸟类和谐共处的背后,是我市扎实推进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以生态修复治理、资源保护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提升自然生态服务功能。
如今,行走在我市广袤的阡陌山野上,成片森林、蜿蜒河流、美丽田园……绿色和发展汇成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从北部大青山前坡“生态绿带”到南部大黑河“郊野花带”,从东河西河小黑河“环城水带”到丝路公园“文化轴带”……一个个生态建设项目次第展开,黄色褪去、绿意渐浓。
全市森林面积达到59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0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72平方米,荣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让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理念不断延伸,生态文明底色更加鲜亮厚重,让我市处处呈现出一幅幅生态景观美丽画卷。
守住绵绵乡愁 宜居宜游村庄美
我市以改善民生为目标,通过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努力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赛罕区曙光村,村民们的点赞,无不透露出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带来的新变化的感触。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之一。我市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市上下闻令即动,打响了一场人居环境整治战役。各级党政一把手真抓实干,推动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基层党员干部冲锋带头,村民积极参与,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乡村振兴凝聚了民心,更夯实了美丽乡村的基础。
洁白的瓷砖、冲水式马桶、干净整洁的环境,这是赛罕区榆林镇河南村村民姚改花家厕所如今的样子。“改厕‘改’出了新生活,干净又卫生,心情都跟原来不一样了。”姚改花一边打扫厕所一边说。
姚改花家厕所“大变样”是我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来变化的一个缩影。农村环境是否整洁优美,垃圾处理也是重要一环。黄合少镇格此老村村民对此深有感触,现在村里环境真是大变样了,原来的垃圾坑“摇身”变成小广场。同时,每家每户都有分类垃圾桶,定期有保洁员进行清理。垃圾被运走了,街道变干净了,空气里的臭味儿没有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不断推进,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也再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自然风光,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环境美村、生态富民、乡村振兴。
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繁荣发展产业为根本,持续在生态美的基础上做“经营美丽”文章,着力把“美丽颜值”变为“经济价值”,着力拓宽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努力下活绿色生态+宜居宜业“一盘棋”,让更多人享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
这些成绩,记录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更记录着我市向绿色发展、生态文明跃升的轨迹。在绿色打底的画卷上,我市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生态优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出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进入了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良性发展轨道。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