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赛罕区统筹推进粮食、蔬菜、瓜果、花卉种植和休闲观光“五项工程”,着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依托设施果蔬产业,着力在调结构、引技术、延链条、创品牌、增效益上狠下功夫,重点打造“一村一品”生产基地5个、新认证“三品一标”企业3家。同时,将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田园综合体、高端农家乐和精品民宿,满足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休闲体验。
“现在的大棚可好啦,一年四季都能种,棚里一年能种两到三茬,有一茬还能赶上春节时候的最高菜价。浇水也方便,现在都用滴灌,想啥时候浇就啥时候浇。”在赛罕区金河镇河湾村,贾在在满脸都是喜悦,“国家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2008年大学毕业后,贾在在先后在阿里巴巴和其他企业打工。2014年,他发现设施农业前景看好,有政府扶持,就毅然带着妻子回乡创业。他告诉记者:“政府为了让农民增收,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免租金、建滴灌、补贴棉帘子等。去年,政府给村里修了一条路,村民种植的西红柿的价格一下就赶上隔壁根堡村的价格啦。”
如今,贾在在不但从种菜中得到了经济收益,还由以前的城市打工仔蜕变成了农业科技特派员。
说起农业科技特派员,舍必崖村的高存维也是感慨万分,以前不会种草莓,后来区里派科技特派员来给指导,种出来的草莓口感特别好,每年都不够卖!现在自己也成了科技特派员,负责指导全村50多个草莓大棚的种植。
“作为科技特派员,负责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及时指导农户种植,如蔬菜生长需要的温度、预防病虫害、定植蔬菜品种、施肥、灌溉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实时指导。当农户遇到困难时可以直接打电话咨询,我们也会实地指导。”赛罕区科技特派员郭玉龙告诉记者。
而这只是赛罕区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8年,赛罕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28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青年创业“领头雁”190人,打造“一村一品”生产基地5个。引进果蔬名优特品种40种,推广种植技术20项,“赛罕南瓜”“赛罕亚麻籽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蔬菜年产量占全市地产菜60%以上。引进果蔬精加工企业2家,提升了果蔬附加值。大力推广玉米高产增效种植方式,粮改饲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全区乡村旅游示范点达到50家,全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亿元。
呼和浩特市百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坐落于赛罕区金河镇前白庙村,现有100多栋厚墙体温室大棚。合作社一方面谋求自身发展,一方面帮助周边农户发展种植,为菜农种前提供培训和育苗,种中指导并提供技术支持,种后帮助农户销售和提供市场信息。
百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明告诉记者,合作社通过自身成功的经验,已吸引455户农户加盟。我们对加盟的农户统一规划种植、统一育苗,统一提供肥料,进行先进的技术指导,然后根据市场情况,逐步发展成“产供销”产业链,让农户得到最大实惠。如果在销售过程中合作社有困难可以向政府提,政府也会及时帮助解决。
菜种出来了,可咋样才能帮农民群众解决销售呢?
对此,黄合少镇添密梁村村民任瑞萍则有着切身的感触。这两年,任瑞萍只管种菜不管卖,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把菜种好就行,到时候就有人来收啦。”
记者从赛罕区了解到,目前,黄合少镇的大棚多数都是订单式种植,农民先把订单拿到手里,再根据订单的要求来种植。任瑞萍的“不担心”也正是因为她手里有了订单。
此外,产地菜直通车也是赛罕区便民、利民的一个新举措。以20个棚+一台车+一个社区的模式,减少流通环节,既打通了蔬菜销售渠道,保证了农民种菜收入,又能让市民吃到新鲜、健康、绿色、安全的蔬菜,解决了卖菜难、菜价低、买菜贵的问题,切实做到了惠民富农。
同时,赛罕区还着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以都市农业观光园为龙头,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大力建设一批集种植、展示、体验功能为一体的采摘园、休闲观光园、休闲农庄和农家乐,既能让市民消夏避暑,感受采摘的乐趣,还能让农民的钱包悄悄地鼓起来!
据悉,今年,赛罕区将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产销联动、以销定产新模式。扶持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50个,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技能培训,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创业、社会资本投资兴业。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落实好各项惠农补贴政策。扎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康养等新型业态,让“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花房子”“老院子”成为农民增收、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