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故事】茶道遗珠

就像万里茶道上遗落的一颗吊坠,五素途路在数百年历史进程中始终熠熠生辉,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光泽。曾经行进在万里茶道上的旅人、驼队、车马,他们的足印,他们的鼻息,他们的哀乐,在别处或许早已消失,但在这里却保留了下来,使我们有幸能够感受到古人的勤劳、智慧与奋斗历程。

盛夏的阳光洒在群山大地,宝贝河水从五素途路村东南方向的山沟出发,经过村子西南,然后向西一路奔向土默川平原。跟随老刘,沿着宝贝河岸,顺着古茶道,我们走进五素途路村。老刘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个村,他虽然工作生活在县城,但祖屋仍然在村里,对自幼生活的故乡再熟悉不过了。因此,有老刘相伴、指引,我们见识了保留在这个村的古代遗迹。

万里茶道起自福建武夷山,一路向北出内蒙古,经蒙古、俄罗斯,再到欧洲、中亚其他国家,总长度超过1.3万公里,是古代中国通往中亚与欧洲的重要国际商道。这其中,建成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杀虎口驿路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五素途路,就是驿路上的一个重要的村庄。这个村庄的东南方向,是新店子腰站,而在其西面,则是二十家子(和林格尔)驿站。从新店子到二十家子,最高最险之处就是老爷坝,这里山高坡陡,峡谷幽深,雁雀难越,中有小路,曲折艰险,往往过了老爷坝,便人困马乏,行旅之人、牲畜都得歇息歇息方可继续赶路,而五素途路恰好安卧于此,仿佛瞌睡遇到了枕头、口渴巧遇井水一般。于是,五素途路便重要且繁荣起来。

在老刘的指引下,我们立在村东南高坡上,远远望去,东面是二龙山,村北是旗杆山,南面是南山,在蓝天与白云的衬托下,一座座山峰仿佛穿上了盛装,有的呈绿色,有的呈白色,有的呈青色,生动鲜活,各具特色。我们的脚下是奶奶庙遗址,从这里俯瞰,宝贝河自南向北流经村子,然后折而向西,甩下一道绿色的湾子。村民的屋舍就建在湾子里,恬静而安详。村子西南隔河望去,有三孔石砌窑洞保存完好,老刘说,那几孔窑洞建于乾隆年间,屋主人是清政府派来维护驿路正常通行的满族人。至于为什么在此处派满族兵丁驻守,可能是因为这里扼守老爷坝要塞,位置特别重要;此外,宝贝河流经此村,地处沼泽地带,除了冬季,其余季节驿路很难通行,有的商民只好从此村绕道前往归化城,而满族兵丁则要负责维护这段要道。至今,在村西一段古道石壁上,还凿有一孔石洞,内置一通修路石碑,石碑立于大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碑文记述了修路原因,以及捐款人及商号名称,其中就有汾州馆、清泰馆、益隆号、大有居、普宁局、公盛恒等商号。由此碑可知,历史上的五素途路,因宝贝河段沼泽灾害,富有良知的商民们想方设法,采取架桥修路或劈山开道等办法,保持驿路、茶道的畅通,进而为商旅行人提供了便利。

不仅如此,在距五素途路约30公里远的三堡岱村,2016年发现了“重修万顺桥碑”两通,这也是万里茶道野外调查的重要发现,碑文记载了万里茶道所经村镇,捐款商号及官员、个人等信息。三堡岱村位于杀虎口外,村前一条由西而东的沟壑切断了茶道,于是,民间组织大规模募捐修桥,惊动了晋蒙两地,凡茶道所经之地,多有商号、个人以及官员捐赠。在这两通石碑上,我们还发现了五素途路这个村子的捐款名单,其中不少是商号,如兴盛公、尚义号、四合永、合兴永、天兴永、顺成馆、顺成麦铺、庆美园、北顺成店、永合成等,石碑立于嘉庆九年,即1804年,说明此时的万里茶道包括五素途路村过往客商络绎不绝,进而带动了商业、旅店等服务业不断繁荣发展。在村里,有一块道光十年(1830年)的石碑,记载了奶奶庙落成开光唱戏时,朔州、忻州及本地十余家商号施银15.6万文一事。直到清末,五素途路的商业服务业依然较为发达,当地有咸丰二年(1852年)所立“重修过厅钟鼓楼牌坊院宇碑记”,仍可见五素途路有德和店、兴旺店、日安店、杜官店等商号捐了银子。

老刘带着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在村中关帝庙遗址旁,一只石槽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老刘告诉我们,这只石槽他小时候就已存在,听老人说,当年茶道上路过的驼队就是用这只石槽饮水的。在靠近村子北面崖壁处,我们在地上随处可见古香古色的砖瓦,村里还有三四通石碑被人们用作台阶或它用,这些残砖断瓦以及众多老物件,都曾是当年万里茶道繁荣发展的历史见证。

昔日万里茶道经过的五素途路村,如今已是241国道的一部分,逝去的时光,仿佛仍然随着车轮在滚动,人流、物流、信息流,滚滚财富从这里经过,给这个古老的小村落带来时代的气息。

触摸着五素途路村的角角落落,我仿佛触摸到先民们奔忙在万里茶道上的辛劳。那悠扬的驼铃,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仿佛穿透历史云烟,依然回响在漫漫茶道上。村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块砖瓦,都记录着商民的辛酸苦辣,并且历久弥新,熠熠生辉。而那些已经消失的商号、石板路、水井以及袅袅炊烟,已经脱胎出面貌一新的五素途路村,成为万里茶道上虔诚的守望者。(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