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才对“高考不是终点,只是一段旅程,一段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旅程”这句话掂出分量。经一千多公里的跋涉,车驶出高速,进入开封。低矮的楼房、拥挤的街道、林立的小商铺,这个县城模样的城市,难道是曾经的八朝古都?到学生公寓注册、搬行李、领钥匙后,父母陪我一起去校园报到。
穿过古城墙的东门,一个碧波荡漾、两岸杨柳依依,处处被青草覆盖、水天一色、安静的校园,扑面而来。更别说古色古香的大礼堂、中西合璧的六号楼、东西“十二斋”、贡院……河大的“大”和厚重瞬间征服了我,也让父母入城时的疑虑一扫而光,“是个读书的地方,选对了。”那一刻,我好像忽然明白唯物辩证法、塞翁失马的含义,一缕光悄然在悲伤与希望的交织中筛出。
一年之后,为了弥补遗憾,我毅然从旅游管理专业转到了世界史专业。面对新老师的质疑,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那么好,你怎么想着要过来啊?我一笑了之。然而,说和做从来都是矛盾的统一体。20多门必修课程、他人两倍的考试科目、17篇待写的论文,几个尚未完成的竞赛、若干本还没来得及打开的书……加上耳边同学们新出炉的八卦,犹如加热器,给原本燥热的五月天又增加了许多扯不断的烦闷。我开始恍惚,放弃曾经构建好的一切重新开始,究竟值得吗?人生不过就是一座正在修建的大楼,只是因为不愿意成为普通的六层小楼,就一定要努力构建出一座上海东方明珠一样的摩天大楼。
在我失落徘徊之际,陪伴着又一届学弟学妹走到高三的班主任,开始向他曾经的弟子、现奔赴在各个大学的学子们征集考前箴言。被我们戏称为“老约翰”的高三同窗,发了八个字——“心态、勤奋、孤独、坚持”。那是他在无数个挑灯夜战后专门写给自己的心声,不必紧张,应当珍惜。谁都会在某段时间陷入无边的黑暗,或许是学习压力、或许是人际关系,迷茫之后,路只能自己走。同是一个年级的高三同学说:“他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的快感,学习这东西,真学进去了,就会上瘾。”这是一个“乐知者”,是用打怪兽的心态面对学习,结果自然不差。应对这一场场纷纷而来的硬仗,需要放松,再放松。勤奋你渴望的事情,你才能微笑着面对。
想起钱钟书先生说的一句话,“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睛才能看得见的。” 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要相信你对未来的执念。知乎上有一个帖子问,语文课本里最让你心动的是哪一句?有人回复,是《桃花源记》里的“仿佛若有光”。
我要阅读,我要探索、长长的写、静静的读,去追那缕希望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