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最美科技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赵建平,三十六年如一日精湛专业医术、潜心钻研学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守护患者健康的同时,在临床检验学的科研道路上勇毅前行,取得大量卓有成效的学术成绩,践行着医者的使命与担当。
一身白大褂,眼神犀利明亮,腰背挺拔,走路带风。初见赵建平医生,很难相信他已年近花甲。说到科研工作,他一边端起办公桌上的茶杯,一边告诉记者喝茶是他从事科研后养成的第一个习惯。
赵建平:“我们必须是在完成八小时内相应的检验检测后才能做科研,往往是把实验室做出的实验数据带回家进行数据的汇总、分析和统计。在凌晨一到两点钟睡觉是经常的事,我也就养成了每天从早晨起来到晚上睡觉前一直喝茶(的习惯)。”
30年前,刚刚参加工作的赵建平是内蒙古人民医院门诊一名普通的检验师,负责患者血液标本的采集和一些简单的血常规、血沉的检验。当时,科里对血沉检验惯用快速倾斜法。这种倾斜法可以将1小时直立检测时间缩短至15分钟,但当时并没有相关科学实验的证明。出于对科研的热爱和对检验结果的负责,赵建平主动加班利用空闲时间,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坚持了1个月后,通过数据分析统计,他发现倾斜法与直立法检查血沉数据相差很大。于是,他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撰写了论文提出“快速倾斜法检测血沉不能代替直立法”。这一论文后被《内蒙古医学杂志》刊载,并在全区医疗行业推广。
这也点燃了赵建平不断学习、投身科研的热情。此后的职业生涯里,赵建平主持课题10项、主持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项目2项、主持自治区卫健委推广项目2项;主持的课题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0余篇。
赵建平:“一个课题从立项、完成、鉴定、成果登记,到课题的评奖,一般至少4-5年,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很大的。但当我发现一个创新点或者完成一个课题,或者我们这个课题的成果能够进行推广和应用,我就感到了以前的付出、以前的疲劳都是值得的,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突贡专家”、“草原英才”、“321人才”……赵建平用这些闪闪发光的荣誉串起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在他看来,为医之人,就是要终身学习,而科研工作者更要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