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继续保持退役军人本色,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2001年10月,巴雅尔复员后,分配到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蒙汉文牌匾管理中心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因表现突出,2005年5月被呼和浩特市政府授予“全市蒙古语文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6年2月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全区蒙古语文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记个人三等功一次;2012年12月再次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全区蒙古语文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14年5月,巴雅尔主动积极报名,经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推荐,被选派到了土左旗兵州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进村的第一天起,他就卷起裤腿深入田间地头听民声、访民意,了解当地实际情况,想办法解决村民最迫切的困难。走访中他发现村里虽然道路畅通,但是老百姓出行只能依靠长途客车,路费动辄就得花30元,对于农民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巴雅尔决定彻底解决群众出行的这个难题,真正让路服务百姓出行,让路带动村民富裕。他不辞辛劳、积极呼吁奔走,多次与公交公司沟通联系,在他的努力下,2015年12月20日64路公交车将终点站向西迁移五公里到了兵州亥村,真正解决了土左旗沿线两乡、五村近万人的出行问题。在改善村民出行的同时,他利用村内设施农业的优势,创造出以公交出行带动城市居民来村里大棚采摘蔬果的便利条件,真正实现了“市村共乐、市村共赢、绿色环保、城乡一体”。
驻村后,巴雅尔一心扑在村里的脱贫致富工作上,几乎没有多少时间回自己的家,因此照顾一家老少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爱人的肩上。刚驻村时,他的孩子才上一年级,而现在都已经上初中了。由于工作原因,他与爱人总是聚少离多,有一段时间孩子委屈地问他:“爸爸,你是不是和我妈妈离婚了?”每次一想起这些,这个蒙古族汉子的眼睛里就会忍不住泛起点点泪光。
2017年,当时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他毅然决定扛起重任,再次选择了留在扶贫一线。2018年4月他主动向组织申请,前往土左旗善岱镇北淖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他早已下定决心,要扎根农村土地,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步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整村脱贫,巴雅尔利用村里养殖业优势,通过“合作社+党支部”的方式,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合作社经济优势结合起来,成为帮扶到户、精准脱贫的强大引擎。2019年2月,他自筹4万元,申请扶贫资金9万元,组织6户精准贫困户12人,租用废弃砖厂空闲土地成立了北淖村云栗种扶贫互助养殖场,饲养基础母羊80只、红公鸡1000只,带动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共谋发展。用专业合作社经济优势带动贫困户发展,采取家庭订单合作、电商等销售模式,形成“你家有鸡、他家有羊”的多元化养殖模式。让北淖村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投一分钱,每年又多了一份合作社分红,从根源上杜绝了返贫现象。积极向旗扶贫办申请村产业扶贫资金50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产业西门塔尔牛育肥项目,使村集体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利益共享共赢的长效机制。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换装不换心!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用行动和成效诠释忠诚与担当!”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巴雅尔坚定不移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理想融入到了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不辜负党和群众的期盼,他总说:“为人民服务不辛苦。”(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阿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