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响太平鼓舞出盛世太平

音乐响起,身着满族服饰的女演员们迈着吉祥步,娉娉袅袅走向舞台中央,轻柔优雅;男演员们的舞步欢快跳脱,槌击鼓面,鼓声“咚咚”,喜庆欢乐;鼓柄“哗哗”,清脆悦耳……

这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文化馆老年满族太平鼓舞队表演时的一个场景。

吉祥步娉娉袅袅走起来。

满族太平鼓舞,属民间传统舞蹈,也叫单鼓或羊皮鼓,俗称庆丰收鼓或得胜鼓,顾名思义,就是用鼓声和舞蹈来表达人们对于盛世太平的歌颂、民族团结的赞美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包含了祈盼年景风调雨顺、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的意蕴,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一带。

呼和浩特满族太平鼓舞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2009年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因城而起 因城而兴

满族小学的太平鼓舞队的“小格格”们。

太平鼓,直径30厘米左右,外形似团扇,鼓的正面有的绘阴阳鱼,寓意和谐平安;有的绘牡丹花,寓意富贵幸福,鼓的背面常书写“天下太平”四字,因此得名太平鼓。

太平鼓是单面鼓,用高丽纸或者羊皮、牛皮、驴皮等材料做鼓面;鼓柄下端有多个金属环;槌长30厘米左右,尾部系绸带或绦穗。

太平鼓舞分舞蹈和击鼓两部分,鼓点、舞步变化多达几十种,队形变化丰富多样。

于慎孝,呼和浩特满族太平鼓舞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他说,太平鼓舞发源于东北满族聚居地区,最早是满族举行祭祀、祈福等盛大仪式时跳的一种舞蹈,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也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表演太平鼓舞时,舞者一般以满族传统服装为主,女性要走吉祥步,可以体现出高雅端庄的美;男性的步伐以武步、矮子步为主,多模仿骑射、鸟兽的动作。舞蹈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鞭。

“太平鼓舞流传到呼和浩特至今有近300年的历史。”于慎孝说,清乾隆年间,呼和浩特修建绥远城时(即现在的新城区一带),调来八旗军驻防。八旗军主要是满族人,同时还有蒙古族人和汉族人。他们的到来,把流行于东北的太平鼓舞带到了绥远城,并逐渐流传开来。

打太平鼓,唱太平歌,贺太平盛世。

太平鼓舞从起源至今,表达的就是一种热情、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

逢年过节或者隆重的日子,人们常会跳起这种舞蹈,表达欢快喜悦的心情。

重新打造 再创辉煌

敲起太平鼓,富贵吉祥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艺术门类的出现,从上世纪60年代起,太平鼓舞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1986年,40岁的于慎孝调到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满族小学任职校长。

就是这个机缘,让沉寂了20多年的太平鼓舞重现舞台,重新回到大众的生活中。

于慎孝在学校的库房里发现了30多个太平鼓,了解到该校的学生曾经跳过太平鼓舞,但是没有留下相关资料。看着这些太平鼓,于慎孝陷入了深思,觉得这是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应该重新挖掘出来,让它重回大众视野。

多方查阅资料后,于慎孝对太平鼓舞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从学校里挑选出30多个女生组建了太平鼓舞队。

但是,由于缺乏详细资料,怎么样把“舞”和“鼓”完美融合在一起,成了需要面对的难题。

于慎孝借鉴和太平鼓同源的蒙古族单鼓的基本表演语汇,教学生们从基本动作练起:左手持鼓、右手执槌,胸前鼓、肩前鼓、腹前鼓、背鼓、护背鼓、托鼓、护头鼓、抖鼓、扬鼓、缠头鼓……

这样一步步练下来,终于重现太平鼓舞原有的风采。

“我们重点练习吉祥步,这是最具满族特色的标志性舞步。”于慎孝说,他把动作要领归纳为“上身挺直端平肩,前后甩手如凫水,眼睛注视上甩手,高雅端庄走直线”。

经过一个寒假的刻苦练习,当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久违多年的太平鼓舞上街参加了文艺队伍展演,当即引起瞩目,成为展演亮点之一。

初试成功,再接再厉。

于慎孝精心整编了太平鼓舞,以舞蹈动作为区分,分为成人版和少儿版两个版本,成人版突出端庄高雅,少儿版突出生动活泼,同时请来内蒙古广播文工团的满族作曲家于国俊为太平鼓舞配曲,增加了舞蹈的美感和观赏性。

太平鼓舞的配曲,在继承满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呼和浩特本土二人台的基调,喜庆中更添欢快。

越来越充实丰满的太平鼓舞名声愈加响亮,多年来不仅参加过内蒙古大型运动会的出场表演,而且还走进了内蒙古大型庆典活动的礼宾队伍表演行列,先后获得过新城区级、市级、自治区级的表演奖项和奖励。

全民健身 和合共融

喜庆欢快的太平鼓舞表演现场。

从1986年至今,太平鼓舞已经舞动了36年。

一手让太平鼓舞再现辉煌的于慎孝也从一个成熟稳健的中年人变成了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年人。

今年76岁的于慎孝早已退休多年。但是,他退而不休,一直在为太平鼓舞的传承发展努力着。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鼓舞不仅仅是满族的,更应该是国家的、全人类的。”于慎孝说,经过多年努力发展,太平鼓舞的舞蹈形式更加丰富,现在除了满族小学外,太平鼓舞还走进了苏虎街小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多所院校以及中山东路新华社区等,已经从一种文艺形式发展成为全民健身娱乐项目,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中。

春回大地,天气渐暖。

随着早晨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棂,家住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中山东路新华社区的刘大妈已经在宽敞的客厅里练起了新编排的太平鼓舞步。

只见她头戴旗头、身穿满族旗袍、脚踏花盆底鞋,左手拿鼓、右手握槌,迈着吉祥步、步步生莲……

刘大妈是地道的汉族人,今年60岁,加入新城区文化馆老年满族太平鼓舞队已经3年了。“我从小对满族文化特别感兴趣,退休后参加过多种社区活动,但是最终在太平鼓舞队坚持了下来,太平鼓舞队满足了我对满族文化的渴求。”刘大妈说。

于慎孝说,这支队伍每年都有积极加入的新成员,队员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他们中有满族、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各个民族,大家和谐相处,平时除了健身娱乐外,还经常参加社区和新城区以及自治区举办的一些演出活动,表演的节目已经成为新城区文化馆的品牌项目。

龙腾虎跃耀九州,各族儿女一家亲。

走进新时代的太平鼓舞,舞台更加广阔。它将以原生态的魅力敲响时代铿锵鼓点、舞出太平盛世多彩华章。

(图片由于慎孝提供)

(记者高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