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了解垃圾分类
随着全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都在为环境卫生工作出力。7月24日,内蒙古师范大学和赛罕区南门外小学共同举办了“拯救世界树”环保活动, 南门外小学四年级六班的同学化身环保小卫士,在内蒙古赛马场研学基地,与自然课老师一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通过学习垃圾分类知识、清理草坪上的垃圾,来了解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活动中,现场师生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比喻为“世界树”,由于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浪费,生态环境被破坏,“世界树”也渐渐枯萎凋零,急需我们的环保小卫士去拯救。为了拯救“世界树”,同学们要完成四项任务。第一,通过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初步了解地球上的植物与水的循环;第二,认知绿色能源——我们身边大自然中常见的植物;第三,细致观察昆虫,收集松果、石子等大自然的产物,与自然课老师一同为昆虫搭建“昆虫旅馆”;最后,小卫士们要分类清理导致“世界树”枯萎的罪魁祸——垃圾。
亲近自然更要爱护自然,小卫士们身体力行,清理游人随意扔在草坪上、树丛中的垃圾。在清理垃圾的过程中,老师们用自制的小猪佩奇教学分类垃圾桶,为孩子们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垃圾分类的知识,指导孩子们完成垃圾分类小游戏,并带领同学们共同发出倡议: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卖了可以买佩奇的是可回收垃圾!”“能产生污染,伤害佩奇的是有害垃圾,需要经过特殊的处理。”在老师们有趣的介绍中,小卫士们踊跃地将自己捡来的垃圾进行分类投放。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学习并实践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更是为他们从小埋下了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种子。现场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全国都在普及垃圾分类,我觉得这样一场寓教于乐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里学到了垃圾分类知识,作为家长,通过全程观摩体验,也普及了相关知识,了解垃圾不分类的危害,强化了环保意识,从今以后将带头和孩子一起保护环境,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我们的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此次活动的主办方,内蒙古师范大学边建平老师表示,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重在人人参与,贵在人人自律,相信过不了多久,垃圾分类就会成为社会新风尚。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人们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