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 万村行动】文明新风让河南村变了样

“真没想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经过一番精心打造,房屋变漂亮了,街巷修畅通了,生活越来越好了。”谈及村里的变化,赛罕区榆林镇河南村村民贾三应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走进赛罕区榆林镇河南村,白墙红瓦的村居整齐划一,阡陌街巷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玫瑰盛开。不少村民家的门上挂着最美庭院牌子。村委会大院的空地上铺满了村民们刚刚收获的独头蒜,进一步包装处理后便可以出售……绿化优美的庭院、宽敞清洁的柏油路不时有各地车辆进进出出,一派繁荣景象。

河南村位于呼和浩特市东30公里、榆林镇政府南2.5公里,东邻陶卜齐村,西邻口可板村,北邻潮岱村,南有正南山。傍河而居,浇灌方便,土地肥沃,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河南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积极推进“千万工程”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坚持培养新型农民,着力提升村民素质,摒弃陈规陋习,倡导移风易俗,并以“乡村振兴”的具体目标为准则,积极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了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河南村两委会以制度筑牢坚实战斗堡垒,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党章及上级党委、政府下发的各项条例,结合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工作制度和实施办法,积极开展相关活动,进而扎实提升两委会干部的自身素质,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各项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为了组织引领河南村经济发展,两委会成员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深入田间地头帮助村民进行田间管理,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从2017年开始,河南村两委会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立足村情制定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首府地区大蒜种植村。2018年大蒜种植面积达400亩,仅此一项每亩地收入可达2000多元。在此基础上,2018年在村南种植300亩油菜花形成观赏区,吸引市民来村休闲观光,购买新鲜的大蒜、小米、绿豆等农副产品,感受不同于大棚采摘的田园风光。2019年村党支部流转200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并成立农业生产机械化工作队伍,购买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等农资设备,在为流转回的土地服务外,还能以低于市场服务价格的标准为本村村民服务,降低村民的生产种植成本。

为改变村民的不良习惯以及传统观念,进而移风易俗不断提升村民的素质,河南村两委会还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6年为全村常住村民家安装了太阳能光伏电站,村内卫生清洁、垃圾转运等工作统一管理,在村内道路两旁种植四季玫瑰1万株,美化了周边环境。

2018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本着自愿的原则,采取分户建设的方式进行农户“厕所革命”,对河南村进行卫生间改造,截至目前,具备改造条件的已全部改造完毕,实现“村容更整洁、家庭更卫生、生活更幸福”的目标。为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村两委会积极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美丽庭院,共产党员户挂牌,在村中开展了“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开展新春送温暖活动,组织村中广大妇女积极参加由镇妇联组织的“榆林新女性技艺大赛”活动,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理念助力扶贫富民。今年1月28日,榆林镇党委、政府与河南村党支部还共同举办榆林镇河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揭牌仪式暨榆林镇第一届年货节。

此外,河南村还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内容,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经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依据“千村示范、万村行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具体要求,重新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体村民文明程度,自2016年以来,河南村举办乌兰牧骑文艺演出、相关政策理论宣传、爱国主义影片放映、书法笔会、送春联、送温暖等活动20余次,表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民代表、优秀环卫工人和优秀好婆媳等30余人次,评选精神文明户5户。

经过一系列措施的施行,从过去的花钱用电到现在的光伏发电设备;从过去泥泞不堪的土路到现在干净、整洁、美化的柏油路;从过去夏天蚊虫滋生、臭气弥漫的旱厕到现在干净卫生的水冲式马桶,河南村村民的素质提升了,陈规陋习不见了,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村民的生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全村呈现了一派祥和、文明、知礼、明信、各业发达的蓬勃景象,如今的河南村,村民们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正昂首阔步向美丽乡村前行。

(记者 刘军 实习生 苏甜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