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故事】童年乐趣

20世纪70年代,我们桥靠村剧团从呼和浩特市民间歌剧团弄回一大堆人家演歌剧《洪湖赤卫队》后退下不用的道具,其中大刀和步枪最多。这些东西每年只是正月里唱戏时用用,平常就放在我们家南房里。

其实,放在南房里的那些道具不唱戏的时候更忙,成天被我们一帮小孩儿提溜出来玩儿打仗。那会儿没电视,也没录音机,收音机和半导体都不是家家有,放露天电影一年也就那么有数的几回;最关键的,是我们作业少的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每天吃过晚饭,尤其是礼拜天,我们总是先照例集中到巷子里,再商量看如何打发大把的时间。一般是少数服从多数,要么打仗,要么玩儿电报(也是一种游戏),要么藏迷迷。最奇葩的一次,是一致同意天黑了到村东面那块儿离村里居住区最近的黄瓜地里去偷黄瓜。我觉得还是打仗有意思,也不用为了一口吃让吓得心惊肉跳。

玩儿打仗的时候,一般都是自由组合,分成人数差不多的两伙,互为敌对。我敢说,那会儿的小孩儿不管是城里的,还是村儿里的,都喜欢八个一伙十个一群地玩打仗。打仗就得有家伙事儿,但其他孩子手里的武器,绝对顶不上我们的。我们那大刀是五合板做的,刷了银粉,把儿上的羊眼圈儿里还拴条红绸子。步枪是木头的,刷了油漆,上边儿有枪栓、有刺刀,也有背带,看上去和真的一模一样。我喜欢握着我爸给做的红缨枪去站岗,不喜欢背着大刀去爬墙头,也不喜欢端着枪趴在柴火垛上用嘴噼噼啪啪地射击。但男孩儿就不一样了,有时后腰上别把大刀,手里再端杆步枪,或上蹿下跳,或左冲右突;要是不小心中弹了,就得翻着白眼儿打个挺,然后摔倒装死。这个游戏结束后,我们滚得浑身上下都是土,不小心的还会把衣服挂个口子。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衣服挂烂了,轻的骂一顿,重的就背上擂一拳或屁股上踢一脚。所以后来再有挂烂裤子或上衣的,就自己悄悄找块膏药从里边儿粘上,先躲过眼面前再说。

至于作战中的掩体,那可就多了;灰堆、炭堆、石头堆、猪圈墙、院墙、花池子、排子车、水瓮、葡萄池子……反正是蹲下、趴下能挡住就行。我记得还给对立那一伙的俘虏戴过手铐子,好像是两手腕拴个绳儿。

我们打仗大都模仿电影里的一些场景,像《小兵张嘎》《鸡毛信》《三进山城》《两个小八路》《红色娘子军》《渡江侦察记》《奇袭白虎团》等。看完《智取威虎山》,我们玩儿打仗游戏的时候,就把大人的纱巾或头巾披在身上,假装战士们滑雪时那威武帅气的披风。

其实这个游戏夏天玩儿最有意思,可以用柳树或杨树的枝条编个圈圈当帽子。这样的帽子一戴,大家瞬间变得目光炯炯;再来个集体匍匐前进,那场面,相信当年这么玩儿过的都还记忆犹新。

童年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那些大刀和步枪也在我上中学后,一个挨一个,被我亲手塞到灶火里,化成蒸煮一日三餐的熊熊火焰。(高雁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