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回民区,一种全新的智慧垃圾分类方式出现在辖区居民的生活中,居民通过手机微信小程序“城洁智慧社区”,填写地址、联系电话和需要上门回收的垃圾类别,在填写完信息提交成功后就会有专门的“网约垃圾回收工”上门将需要处理的垃圾打包回收。在进行垃圾称重、计费的同时,回收工作人员还会讲解相关生活垃圾分类的常识,区分什么属于可回收、其他或者有害垃圾。利用“城洁智慧社区”小程序还可以预约处理不需要、破损的废旧大件垃圾……只要手机点一点,就能坐等工作人员上门回收垃圾,这种通过网络预约的情况,让辖区居民省时省力,也加大了垃圾回收的效率,获得了居民的一致肯定。
自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回民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围绕垃圾分类“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思路,在基础设施建设、源头分类治理、全社会共同参与等方面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力争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回民区共有494个居民小区,139个公共机构,按照任务要求,2019年回民区需完成50%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以及公共机构全覆盖的工作任务,截至目前,回民区共有22个居民小区完成了垃圾分类推广工作;53家公共机构开展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民区所辖范围内的3所学校开展了垃圾分类工作。为了全面推进此项工作,回民区已经确定了工作目标、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将各项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为了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深入持续开展,回民区不断完善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投入,累计投放垃圾分类设备493组,“垃圾分类中转站”15处,配备各类运输车辆79台,设置宣传栏122组,今后将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的建设,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打好硬件基础。
为进一步开展好垃圾分类工作,回民区通过开展“五进”活动,即进家庭、进学校、进小区、进机关、进公共场所,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引向深入。同时,积极探索实践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将盛泰雅园小区作为回民区首个垃圾分类示范小区,采取设立生活垃圾二次分拣屋,免费为居民发放贴有门牌编号的垃圾袋,实现生活垃圾的实名制投放、居民定时定点投放、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工作人员二次分拣、集中转运的模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这种模式可以更加细致地将垃圾进行分类,真正达到垃圾减量化,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为改善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小区设立生活垃圾二次分拣屋,人工进行二次分拣这种垃圾分类模式的推行在我市尚属先例。(通讯员 李珍)
变“随手扔”为“随手分”
●刘军
“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最近,“垃圾分类”成为首府市民热议的话题。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发布通知,全面启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长期以来未能得到有效破解的垃圾分类问题有望实现新的突破。而我市作为46个试点城市之一,将在2020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垃圾分类事关首府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社会文明程度,事关群众获得感。随着我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各种制度、措施的逐步建立,垃圾分类这项由点到面、逐步启动的工作也正在被纳入法治轨道,各项举措有望硬起来、强起来,垃圾分类也正在从日常生活中的“选答题”变为“必答题”。
引导人们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是前提。垃圾分类不仅有利于改善环境,让人们生活得更惬意,而且能够节约资源,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一举多得。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要让人们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不能再有“不分类也无所谓”的旧观念,通过教育引导和有力约束,让人们真正转变思想,认可垃圾分类工作,从而积极参与进来。
掌握“如何分类”的知识是基础。正如人们正在关注的“什么是干垃圾,什么是湿垃圾”话题,看似轻松诙谐,实则严肃复杂。垃圾分类知识涉及的面广,需要下功夫去记忆,需要使用有效的方法尽快掌握,需要有关部门搞好普及工作,寓教育于日常,充分厘清概念,避免出现站在垃圾桶面前“不知所措”的现象。
大到对垃圾分类重大意义的认识,小到干、湿垃圾如何分类,都离不开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引导。对此,我市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有发挥党员、志愿者的带头作用,示范引领垃圾分类;有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带动整个家庭自觉做好垃圾分类;有通过鼓励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手把手讲授垃圾分类技巧……
因此,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需要综合施策,通过立法加大对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行为的惩治力度,同时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让群众认识到为什么分类、怎样分类,才能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变“随手扔”为“随手分”,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动员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