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博物院 “一院多馆”格局的遗址性博物院

位于呼市南郊大黑河畔的昭君博物院是全国三级博物馆,其前身是昭君墓文物保护管理所,始建于1981年,2006年正式更名为昭君博物院;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昭君墓,以博物馆区为基础,集文物保护、收藏研究、展示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一院多馆”格局的遗址性博物院。

1981年,昭君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形成了以“昭君文化”“匈奴文化”和“和亲文化”为特色的文化精神坐标。1995年,被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7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20年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2020年,被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员会、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评为“呼和浩特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王昭君墓——民族友好历史纪念塔

据学者研究,王昭君于公元前37年以良家子选入汉宫,成为汉朝掖庭待诏。有关昭君入宫后的生活,刘宋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中有所提及,“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公元前33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到汉朝,并且说愿婿汉氏以自亲,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这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和亲事件。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一文中说道:“昭君出塞之年,正是匈奴绝和亲一百周年,很明白寄托在她身上的政治使命是恢复中断了一百年的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

王昭君墓及和亲铜像

1954年,在今内蒙古包头召湾汉墓,出土了“单于和亲”等文字瓦当,这一发现,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汉匈和亲的重大政治事件,是颂扬和纪念昭君出塞和亲的实物见证。

昭君出塞,今天被视为民族友好团结的象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昔日呼和浩特地区在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和互鉴的历史印记。

位于昭君博物院中心区的王昭君墓地,又名青冢,史料记载为王昭君葬地,其形制,覆斗式,高约33米,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是汉匈民族友好关系的实物见证。正如我国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所说:“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王昭君墓由于没有进行过科学发掘,所以对于普通游客来说,王昭君墓遗址显得陌生又“高冷”。没有经过系统研究转化的阐释传播,观众大多不明所以。毋庸质疑,博物馆区直观的展示,才能让观众看得懂,让其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时代价值得到传播和弘扬,并为当代人所用,而博物馆区各种陈列展览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展现方式,通过严谨的提炼、阐释与转化,将昭君文化、匈奴文化、和亲文化以及草原丝路文化娓娓道来。

博物馆区——展示历史文化内涵

博物馆区是昭君博物院主要的展示历史文化内涵的场馆。以文物保护观光为引领,集遗址保护、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生态休闲为一体,具有遗址性博物院的保护、展示、休憩三大功能。昭君博物院建成开放项目主要包括“三馆、一园、二体验区”,即匈奴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和昭君故里,游园区和单于大帐、5D数字影院等。

匈奴历史博物馆是昭君博物院第四次提升扩建的重点项目,建成于2017年,并正式对外开放。内设展厅、文物库房、休息区等,以昭君出塞单于和亲为展览主题,共设12个展厅。匈奴历史博物馆馆内设有两大基本陈列,即《匈奴历史文化陈列》和《昭君出塞陈列》展览,这是昭君博物院基本陈列展览中的主干。其中《昭君出塞陈列》展览于2020年荣获全区博物馆陈列展览优秀奖。另外还设有《昭君民俗文化展》《马文化展》等临时展览。共同展现了祖国正北方内蒙古地区悠久的历史与光辉灿烂的文化,着重突出昭君出塞和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草原游牧政权的匈奴民族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内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匈奴文化、昭君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昭君文化和匈奴历史文化重要的研究和传播基地。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系统、科学地展示匈奴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

“单于和亲”瓦当

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馆内设有《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陈列》展览,该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和亲历史事件为主要脉络,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和亲文化的专题馆。《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陈列》展览分为七个单元:先秦时期、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契丹辽时期、蒙元时期、满清时期。展览以阐释中国古代和亲文化为主题,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展板图片、场景雕塑以及地图、多媒体等表现形式,着重展示和亲政策在处理中国古代各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并进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和亲文化。昭君博物院里的昭君故里建筑是仿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故里的建筑形制复原而成的二层阁楼式建筑。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由昭君宅、昭君祠堂两部分组成。内设有《昭君故里民俗文化展》,该展览通过鲜明的建筑特色和200多件当地民俗文物,让游客身临其境,充分了解昭君故里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5D影院是昭君博物院重要的影视展示厅,通过全媒体特效、独特舞台设计和真人表演互动等新型演出形式,给观众带来同传统演出不同的感官体验,沉浸式体验昭君出塞民族团结的和亲之旅。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王昭君墓的保护和研究展示工作。1964年,王昭君墓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昭君博物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旨,以深入挖掘独具特色的“昭君文化”“匈奴文化”以及“和亲文化”为重心,通过不同方式着重展示了“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的历史事件,是弘扬昭君文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记者 苗青 通讯员 武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