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设施让村民发家致富 软包装让村民更有依靠 郝家窑村:有内涵有故事的新村庄

郝家窑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村庄。近年来,依托乡村旅游,这座老村庄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有内涵、有故事的新村庄,不仅在2017年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称,还在不久前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硬件设施:让村民发家致富

7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郝家窑村。郝家窑村党支部书记郝争平向记者介绍了这个村的来历:清光绪年间,郝氏兄弟两人由山西河曲迁此筑窑为屋,以姓氏命名为郝家窑村。因为地理地势、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村民的生活贫困不堪,村里的壮劳力几乎都进城打工。

俯瞰郝家窑村

郝争平说,如今,郝家窑村东依山梁,南临神泉生态旅游景区,西邻黄河,地处一溜湾北,与东营子村相邻,村里植被丰富,每到夏季房前屋后瓜果飘香,成为外地游客消暑休闲的好去处。

近几年,郝家窑村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建设沿黄休闲观光经济带发展规划,依照培育特色、体现功能、超前规划的工作思路整体推进各项建设任务。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我们拆除危旧房75户,新建房屋15户,改造房屋外立面261户;改造升级了自来水管网;硬化道路12.5公里、亮化6.5公里;栽种桧柏、山杏、花冠等20000余株;建设防洪排水渠5.1公里。在提升公共服务方面,改造90平方米标准化村卫生室、110平方米村文化活动室;新建11个水冲厕所和9个垃圾收集点;建设了630平方米综合超市及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了一座占地90亩的综合性文化体育广场,配套建设900平方米广场管理服务中心。在发展庭院经济方面,在村民房前屋后种植葡萄、经济类果木苗35965株,架设水泥葡萄杆22000根,安装葡萄网围栏9000米。在带动产业发展方面,在梁上建设了2000亩温棚采摘示范区、1000亩苗木繁育示范区和100亩经济果木基地,改造1400平方米黄河观景台,新建占地6000平方米的民俗博物馆,建设了一座容纳150吨现代化葡萄气调鲜储库。”郝争平说。

软件设施:让村民更有依靠

10时许,在一个农家乐里,老板李先生一家正在杀鱼炖菜准备招待从山西来的客人。

除了经营着一个农家乐,李先生一家还经营着一片葡萄园,而这也是郝家窑村很多村民的经营模式。郝争平告诉记者,全村以沟梁湿地等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集葡萄采摘、农家乐接待、农业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增收致富。目前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1500亩,年均葡萄产量达3000多吨,年创收4500万元。同时,以葡萄产业为基础,依托黄河和神泉旅游大力发展餐饮服务业和乡村旅游,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农家乐餐饮业,全村农家乐餐饮店已发展到39家,直接受益农户200余户,年创收1000多万元,乡村旅游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据古籍记载,托克托县郝家窑村周围一带种植葡萄已有200多年历史,一代又一代郝家窑村人都以种植葡萄为生,郝家窑村也因葡萄的多产优质而渐渐天下闻名。”郝争平说。

综合体无土种植蔬菜

郝家窑村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位于村口西侧草滩湿地之畔的村史博物馆。东侧黄河常年冲击出的断崖及层层叠叠的崖窑宾馆与博物馆遥遥相望;南侧有一道防洪渠,渠内山泉潺潺、芦丛茂密,以木桥跨渠连通村落南北。远远望去,村史博物馆与古色古香的农家院相互呼应。

在博物馆里,村民以前使用的生活物品几乎应有尽有。“如今,郝家窑以黄河鲤鱼、葡萄、辣椒而远近闻名,农家乐更是锦上添花,村民亦收入颇丰。在村民富起来的时候,村历文化不能忘,为此我们集资500万元以‘残禅入境’为魂打造了村史博物馆,让年轻人和外地游客更多地了解郝家窑村,了解郝家窑村的历史。”郝争平说。

如今的郝家窑村再不是从前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不仅村里环境焕然一新,村民的腰包也更加鼓了,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村风文明的景象。(文/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马妍 图/通讯员 马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