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董存娥历时一年多时间创作了一幅名为“荣华”、长56米的巨幅剪纸作品,深切表达民间剪纸艺人喜迎祖国70华诞的喜悦之情。
7月9日,记者在董存娥家中见到这幅剪纸作品。整幅作品卷宽1.3米,总长56米,作品底图采用汉崇尚的黑红两色,底图上覆盖仿汉百花卷草纹剪制的红色花纹,用白色宣纸剪制的身着56个民族传统服饰的99个人物载歌载舞跃然其间,意予民族团结一家亲,家和万事兴。整幅作品画面简洁大方,色彩艳丽却不失庄重,充分展现出剪纸艺人深厚的功底和巧妙的构思。“作品紧扣‘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主题,上面用白色宣纸剪制的99位56个民族人物,突出了最炫民族风,以及民族团结的和谐之意。运用白色人物既表达沧海一栗之谦和,又表达人情纯洁之和谐。99个民族人物有祝愿绵长之意。”董存娥向记者介绍。
董存娥家中挂满了剪纸作品
一幅好的剪纸作品不仅需要艺人拥有精湛的技艺,更要融入作者独特精妙的构思,而艺术创作则是一个耐心、细心与精心兼具的过程。“荣华”这幅剪纸作品从构思到制作完成历时一年多,其中剪纸耗时两个月,仅构思就用了一年时间。作品从构思设计、到剪制、再到装裱,皆由董存娥一人独立完成。期间,耗费万年红宣纸75张,万年黑宣81张,白宣10张。“为了剪好这幅作品,我费了不少心血。构思的过程中,我流连于网络、书籍,和民间艺术家及专家学者们交流探讨,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期间,设计了两个版本,剪了一百多幅作品,最终确定了这样主题和表达形式。”回忆创作过程,董存娥十分感慨。董村娥家中有一面书架,满满地摆放着有关剪纸艺术创作、文学、古诗词等书籍,这些书都是她寻找艺术灵感的文化源泉。
董存娥讲述剪纸创作过程
董存娥展示巨幅剪纸作品《荣华》
董存娥从小跟随奶奶学习剪纸,将其作为兴趣爱好传承多年。2017年,她开始专业从事剪纸艺术创作,剪了几千幅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博采众长,融合各地剪纸艺术手法,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塞北剪纸艺术风格。董存娥的塞北剪纸立足乡情与农耕文化,融入蒙元文化,并将剪纸与面塑、绳编等民间元素相融合,表现手法更加多元化,内容呈现更加丰富。“呼和浩特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丰富的城市,剪纸又是西部地区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我想用剪纸这种艺术形式展现呼和浩特的风采,让更多的游客看到不一样的首府城市。接下来,我将创作一幅百米长的剪纸作品,预计年底即可完成。”谈到未来的剪纸创作,董存娥信心满满。(呼和浩特新闻网 记者 张秀娟)